华龙网链接:http://education.cqnews.net/html/2019-03/26/content_50359902.html
华龙网截图:
新闻正文: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26日8时10分讯(记者 张华 实习生 张妍)当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而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以致于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发出新时代的“教育之问”: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为什么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
3月23日上午9点,重庆八中首届国际学习节拉开帷幕,中外教育大咖齐聚重庆八中渝北校区,尝试回答“教育之问”,用行动推动“工业化教育”向“智能型教育”转变。
据了解,重庆八中国际学习节围绕“‘三创’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为主题长期开展,“三创”是指创新、创造、创业,本届学习节主要讨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素养篇”。学习节为期两天,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米切尔健康与教育政策研究所特聘教授、英国巴斯大学全球讲席教授赵勇,哈佛大学教育学院(HGSE)教授、HGSE教育领导博士(ED.L.D.)项目主任Richard Elmore,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芒,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赖春,夏威夷普纳荷学校高中部校长、夏威夷大学博士、圣路易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双硕士Emily McCarren等中外教育大咖与八中师生、家长等围绕主题进行对话,探寻“三创教育”中各自的责任。
学生艺术团的孩子们用音乐欢迎各位嘉宾 重庆八中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八中校长周迎春致欢迎词 重庆八中供图 华龙网发
渝北区区长谭庆宣布国际学习节开幕 重庆八中供图 华龙网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届学习节面向所有与学习有关的主体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机器时代,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正重新定义人类知识和能力的价值。而绝大部分教育还延续着工业革命时代所形成“大班授课的集体教育模式”,教育范式如何转变、教育模式如何创新、未来人才如何定义,如何让孩子应对日新月异、变幻莫测的未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思考的问题。
“这一次我们要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讨论关于未来学校和学习的有关问题。”重庆八中校长周迎春在开幕式上表示,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是世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教育也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引领世界教育变革上起到示范作用。因此,以国际学习节为契机,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所需的素养、人才培养的模式;探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教育创新的话题;探讨“三创”对教育变革的意义,这是八中的自豪,也是中国教育的担当。
据了解,本届学习节离开课堂,将“学习”这一主题(Learning )置身于更为多样化、更加开放、更具关联、更为开阔的世界。让所有参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家长、教师、公众、政府和组织),在一个社区型的环境中(以学校为中心,包括家庭、政府、机构、企业的学习社区),以不同的身份、用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来共同探讨“学习”,真正回归“学习”的本源。
周迎春校长表示,“学习”是人类最本源的行为之一,而国际学习节之所以谓之“节”而不是教育研讨会、讲座、培训班,是因为八中要办的是一场人人参与的以“学习”为主题的社区盛会。“学习不止是学生的事,学习也不只是学校的事。学习节就是要让学习走出学校,进入社会。让大众参与、关注、了解、并促进学校学习的社会化,建设社区型学校和学习型社区。”
赵勇教授主持此次国际学习节 重庆八中供图 华龙网发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HGSE)教授、HGSE教育领导博士(ED.L.D.)项目主任Richard Elmore进行主题演讲 重庆八中供图 华龙网发
嘉宾与评论团互动 重庆八中供图 华龙网发
哈佛大学Richard Elmore:未来学习是有能力改变或颠覆世上的基本观点和规律
未来学习是什么?Richard Elmore以《The Future of Learning》为题,结合脑科学和实际案例向与会人员阐释了“学习是人的本能”“学习是大脑神经元的重组”“学习是经验中有意义的活动”“未来学习是有能力改变或颠覆世上的基本观点和规律”。
Richard Elmore表示,目前,学习依然停留在信息和算法积累的成果,面对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有压力并不断体验失败。未来学习应该是“学习能力”的学习,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以提出免疫治疗方法的女博士为例,这个在微生物领域的女博士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人的身体可以自愈感冒却不能自愈癌症”。她以此展开研究,但导师却直言她不会成功。这位女博士在多次失败中不断坚持,最终有了现在关于癌症的“免疫治疗”。
学习不是信息的累积,而是有意义的体验。据Richard Elmore介绍,人类5岁时的大脑细胞是13岁的2倍,那么是人变笨了吗?并不是。Richard Elmore表示神经元的数量通过经历、参与、行动进行重组,有刺激的大脑会变得更加强大。“有越多的体验、行动和机会,大脑就会变得越强大。”Richard Elmore说,在体验中可能有错误,但大脑却有机会进行修正。因此,未来学习应该有勇气跳出原有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学校组织形式。
在未来学习中,Richard Elmore建议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什么,家长和老师应该把学生内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出来,而非控制过程。
针对Richard Elmore的观点,有家长提出“应该如何做才能迎接这个改变”。Richard Elmore表示改变教育与模式时不妨问一下我们的做法是否成功,是否与学生同步,学生兴趣是否反映在课程中等等。
“我们现在都取得了好成绩,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要用什么工具来实现我们的理想。”八中学生也现场向Richard Elmore请教。Richard Elmore表示年轻人不妨从解决现有问题出发。去关注现实问题,去体验和参与,最终得到实践。
也有家长表示收获颇多,学校是现在的,学习是未来的,要让自己的孩子不断地发现自己,参与实践,不断试错,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北师大李芒表示学校是生产环境的地方 老师要“放飞学生” 重庆八中供图 华龙网发
八中学生与李芒教授互动 重庆八中供图 华龙网发
学生艺术团带来阿卡贝拉 重庆八中供图 华龙网发
嘉宾观看八中学生手工坊 重庆八中供图 华龙网发
北师大李芒:学校是生产环境的地方 老师要“放飞学生”
在23日上午的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芒以《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与教师发展》为题,表示教师要做理想主义者;要“放飞学生”,要让学生大脑充分释放;要有“热思维”,要用知识教,而非教知识。
“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怎么培养人?我们为谁培养?谁来培养?”这四个问题很好的反应了在未来教育中学校和老师应该承担什么样角色。李芒教授现场提出学校的“工厂模式”——学校是一个创造环境的地方,为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提供环境。
在未来教育中,学生的创造性尤为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该追求效果、效益,而不是效率。如果过分的追求效率,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创造性被大量抹杀,那么未来的人类社会将无比乏味,这也是产生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的原因。
在与学生、家长、老师交流过程中,有同学提出:创新的目的应该是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是一种知识之间的融合能力。那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融合新旧知识的能力呢?“中国的学生知识体系感很强,但是在新旧知识的融合上做得不够好。”李芒教授表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定要是本质性的联系,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框架才能越来越具有创新性。
针对“学校是创造环境的地方”这一理念,有家长表示家庭也应该创造环境,家校合力才能为学生生产一个适合学生生长、成长的好环境,让孩儿们在美好的环节中,不负春光,尽情怒放。
八中教师则以“反思”“包容”“改变”三个词表示了自己的感受,“老师和家长要反思是不是打着爱的旗帜在控制学生”,“作为教师如何接纳不同的思想,特别是对权威的挑衅和挑战”,“最重要的是改变,是去做。”“作为一名八中老师,需要有宇宙的观念和海纳百川的心怀,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去爱自己的学生,去改变我的学生,让我的学生去改变世界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