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了“全国第十三届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讨会”,我校刘声业老师授邀作为重庆市代表之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创新实验改进展示,同行的还有李伟、赵桂、王万岭和郑爽四位老师。本次活动中,刘老师展示的“红磷燃烧实验”获得了参会教师和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不仅展现了我校风采,更促进了我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拓宽了同行老师们的视野,为进一步推动实验创新和核心素养落实助力。
本次活动于10月31日上午8点20分开始,分为两个会场同时进行,各省份代表选手依次进行展示,每位选手展示时间为5分钟,虽然时间短,但是干货多,选手们为充分展示自己的实验,不仅现场实际操作,还利用视频讲解,投屏直播等方式。江西省代表队的“多功能气体制取和性质探究装置”以启普发生器为载体,将制备与性质检验合为一体,在众多氧气制备实验中尤为亮眼;而浙江代表队的“乙醇的催化氧化一体化创新实验设计”中利用温控仪和电热棒实时控制乙醇气体的流速,让学生观测到铜丝“红黑交替”的实验现象,再利用无水硫酸铜和新制氢氧化铜同时检验产物,不仅环保无污染而且实验现象明显;广东代表队、北京代表队和内蒙古代表队分别就教材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虽然微小但是装置简单易于操作,可行性强;海南代表队主要针对手持技术对教材中的测定实验进行改进,将新技术运用于实验,能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河北代表队中最引人注目的莫属“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探究”,不仅利用最新文献解释了传统实验中灰绿色出现的原因,还有效制备出了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同时产生的沉淀颜色变化缤纷,凸显了化学之美;安徽、湖北、黑龙江、新疆代表队也有各自的特色,利用新技术、新仪器展现出了化学实验科学严谨的精神。
我校的刘声业老师表现尤为出色,他对初中教材中的重要实验“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进行了改进。传统的教材实验中红磷燃烧产生污染物、实验测定结果易出现较大误差、实验的核心知识学生理解抽象,刘老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思考和探索,终于设计出了三套装置解决这个问题。刘老师将这个实验设计为三个系列实验,实验一利用燃烧匙固定在集气瓶底部盛装红磷,利用铜丝加热引燃红磷,并设计为密闭装置,有效避免实验误差,为了让学生直观体会实验中压强的变化,更利用“气压传感器”进行压强的测定,让学生从直观的图像中体会压强的变化,从而更好的分析实验现象,同时利用红墨水倒吸入集气瓶中的现象有效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结论;实验二中利用生活中可得的气球体积的变化展示压强的变化,更贴近生活,学生也更易操作;实验三中更是将红磷都直接换位生活中常见的暖宝宝粉末进行该实验。评委老师的点评中指出刘老师的作品最大亮点在于其实验具备了创新实验的所有目的,用暖宝宝作为耗氧剂安全环保、内燃式的引发装置现象明显、加装气压传感器为瓶内气压的变化提供了有力证据。暖宝宝快速的耗氧能力让一个需要15分钟才能完成的实验在2分钟内能快速准确的完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大缩短了时间。由于采用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器材,如:暖宝宝粉末、青霉素瓶、塑料管、长尾夹等,成本低廉,适用性广,能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由于气压传感器的使用,让学生无法理解的瓶内气压直观化、趣味化,使一个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有趣的探索和思考中不知不觉就能完成。
刘老师的改进不仅避免了污染、减小了误差、具象化了抽象内容,更是落实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三个实验的改进让学生进行了宏观现象的辨识与微观原理的探析、体现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更推进了科学精神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11月1日,会议在宁波市鄞州中学落下帷幕。会上,来自北京和上海的专家对本次研讨会上展示出来的实验创新改进作品做出了精彩的点评。专家提出:实验创新的角度可以从“操作创新、装置创新、原理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五个方面出发研究。
在本次研讨会中,出现最多创新的是装置创新和技术创新。而本次会议中我们也明显感到与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他们已经能通过自行开发电脑软件、手机APP软件等方式对实验进行虚拟化操作。我们教学中的许多实验,他们可能只需要打开手机APP,通过指尖的滑动,就能让一个实验过程完整体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全国化学教师们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不断探索的意志品质,更为各位老师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全新素材,为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化学兴趣,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
我校参会老师与钱胜老师合影
刘老师正在做实验展示前准备
刘声业老师在现场展示实验照片
浙江参会作品《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改进》装置图
专家点评
重庆受邀参加此次研讨会实验展示的代表合影
重庆参会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