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扩展课堂容量,高思维撬动核心素养——2019年语文教研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简报
2019年12月9日 发布人: 语文教研组撰稿人: 王勋摄影: 重庆八中

2019年11月26日上午,我校2019-2020学年度语文教研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在渝北校区一阶举行。本次赛课的老师分别是渝北校区初2021级的王荣老师和高2021级的黎宇婷老师。秦久传老师主持研讨活动,初、高中语文组100余位教师参与本次活动。

语文组老师们认真听课_调整大小.jpg

语文组老师们认真听课

王荣老师执教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篇目《背影》。王老师以王家新的诗歌《和儿子一起喝酒》导入,亲切自然,别具新意。接下来王老师从三个层次解读文本。首先,要求学生“跳读文本”,解读文本中那些重复出现的体现父爱之深的词语;紧接着王老师要求同学们“精读文本”,体会文中两组重复出现的句子是如何体现儿子对父亲的理解的;最后是“悟读文本”,理解背影在文本中的四次出现具有怎样的作用。通过这三个环节逐步感悟不同阶段里儿子对父爱的体会以及产生的触动。王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展现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良好素养。

王荣老师授课:《背影》_调整大小.jpg

王荣老师授课现场

黎宇婷老师执教孟浩然的七言古诗《夜归鹿门歌》。黎老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归”字;接着分三个步骤带领学生解读诗歌:首先是“缘景明情·入其境”,她引导学生品味诗中出现的重点意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去描述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让学生对诗歌进行初步的感知;紧接着是“缘景明情·感其情”,她抛出问题——“鹿门山有何特别之处让作者由喧归静,他到底为何而归?”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孟浩然面临归隐时的复杂情感;然后是“知人论世·悟其志”,黎老师援引了其它三则有关孟浩然归隐的诗文资料,通过比较来进一步揣摩他的归隐心境和中国文人面对仕与隐而产生的矛盾心理;最后进入“知人论世·悟其志”环节,她进一步联系李白等人的经历,探究归隐时复杂心境的文化根源——儒道文化的是否对立统一,使得主题进一步升华。黎老师的课堂如剥洋葱般层层深入,展现了他深入精巧的设计匠心和出色的授课技能。

黎宇婷老师授课:《夜归鹿门歌》_调整大小.jpg

黎宇婷老师授课现场

两堂课后,研讨活动随之进入说课环节,两位老师分别陈述了自己的课堂设计理念和思路。

王荣老师认为《背影》一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场景是连缀本课的重要因素。因此,她从重复的词语、句子、线索这三个角度出发来品味文本,借此教会学生一种品读文本的方法。

王荣老师陈述课堂设计理念_调整大小.jpg

王荣老师说课

黎宇婷老师认为《夜归鹿门歌》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中的自主赏析篇目,第二单元的题目叫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所以这节课她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捕捉、品咂关键字词以及解读景与情之间的关系,体会诗人孟浩然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心理,从而对古代诗歌中归隐文化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据此,将课堂分为了两个部分:缘景明情和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中分为“入其境”和“感其情”,主要处理《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的景情关系,从而引出孟浩然的矛盾心理;而在“知人论世”中补充了三则关于孟浩然的材料,让学生们在探讨中“悟其志”并“探其源”,明确孟浩然的矛盾心理实则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而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共通心理,最后再引导学生对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进行探讨,体会中国古代归隐文化的内涵,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这类型的诗歌。

黎宇婷老师陈述课堂设计理念_调整大小.jpg

黎宇婷老师说课

最后一个环节,是由在座的教师代表围绕赛课主题“大容量·快节奏·高思维”评课议课。

唐雨老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这次赛课的指导思想是“大容量,快节奏,高思维”,那“快节奏”指的是课堂进程的加快还是学生思维生成的快节奏?以此引发在座教师们的深入思考。他认为第一堂课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课,但还需注意,要立足散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方法性的指导应该更明确,实施应该更细致。对于第二堂课,唐老师认为教学思路十分清晰,教学目标也十分明确。但还需注意,师生对话中老师的反馈应该更加深入,意象到意境再到情感的讲解要步骤化,教学资源的探究要进一步深化。

唐宇老师评课_调整大小.jpg

唐雨老师评课

闫井顺老师认为,第一堂课,针对大容量,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上稍显不足;针对快节奏,教师在具体指导环节中思路不够清晰;针对高思维,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要更加合理有逻辑,同时也不能漫无目的的引导,因此在这一环节上还稍有欠缺。

闫井顺老师评课_调整大小.jpg

闫井顺老师评课

窦亚新老师认为两堂课都较好达成了我们此次赛课的活动主旨,即“大容量,快节奏,高思维”,但也仍存在一些不足。对于第一堂课,窦老师认为将重复出现的词句改为重复出现的状态或者场景可能更有普遍意义;开头的发问有点突兀,因此在问题设置上仍需斟酌;对于第二堂课,窦老师认为教师的品读引导稍显不足,同时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值得进一步提高。

窦亚新老师评课_调整大小.jpg

窦亚新老师评课

曾伦剑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课堂语言要干净,清纯。从这个标准来看,两位老师都很好地展现了他们的课堂语言。第一堂课老师语言落落大方,第二堂课老师语言扎实厚重,很有感染力。曾老师认为第一堂课是否可以抓住作者的四次流泪,探究这几次流泪背后承载着什么,父子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变化的,这或许可以成为本堂课的一个生成点。

曾伦剑老师评课_调整大小.jpg

曾伦剑老师评课

薛晓磊老师认为两堂课都很好地完成了他们的教学目标,值得肯定。对于第一堂课,薛老师认为对于作者的几次流泪还可以再深入挖掘,对于祖母,父亲和我,父亲和我儿子,这几种不同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情感变化可以进一步开掘。对于第二堂课,薛老师认为意象意境的生成稍显仓促,同时对于归隐文化的探究,其根本原因值得探讨。

薛晓磊老师评课_调整大小.jpg

薛晓磊老师评课

紧接着,秦久传老师总结发言。他以《楞严经》中“以手指月”的典故为喻,强调不要迷惑于指月的“手指头”——词语的表面意思,而要看得到“月亮”本身——教学理念。他认为,“大容量”并非单纯指知识容量大,内容多,素材丰;而主要是指思想认知有深度,情感体验有厚度。所谓“快节奏”,指的并不仅仅是课堂拖动的进度和教师语言的绝对速度,而主要是指在简略处,当快则快,惜字如金,繁华落尽见真淳;但在关键处,当慢则慢,不惜泼墨如水,抓住问题本质,教师和学生动作慢下来,学生的头脑快速转起来。所谓“高思维”,指的是异于识记、理解、反复练习等低阶思维的一种高阶思维,它是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思维,它包含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辨析与评价、鉴赏与创造等等思维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这些思维点进行恰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由不明白到逐渐清晰的过程,正是一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对于第一堂课,他认为在思维认知的深度与情感体验的饱满度上有待提升;对于第二堂课,他认为“高思维”得到很好体现,节奏的张弛与“大容量”理念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只是在画面感与词语的品悟涵咏上略显着急了一点。

秦久传老师评课_调整大小.jpg

秦久传老师评课

最后,卿知人书记做总结讲话。卿书记认为讲好一堂课最重要的是对课本的深度解读和挖掘,紧紧抓住文本,深层次解读文本是我校的良好传统,我们年轻教师要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其次,要深刻领会本次赛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思维”的指导理念,既反对毫无营养的“小、慢、低、平”的课堂,也不能违背教学规律而盲目地追求“大、快、高”。再次,对于如何处理好教材,卿书记认为一定要精心研究文本,找到学生思维生长点,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这样一步一步走,课堂的容量自然会变大。最后,关于思维引导,卿书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一,一篇文章除了它的学术价值外,还会有社会价值,即有情感价值观,因此教师应该有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其二,还要突出创新思维,不管是教师的课堂设计还是学生的创新想法,都有展现的机会;其三,要有审辨思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彻底动起来,要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卿书记最后鼓励在座的各位老师,“我们的教学之路任重道远,唯有认真研究,仔细钻研,我们的学校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的学生才会走得越来越,我们的国家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卿知人书记总结发言_调整大小.jpg

卿知人书记总结发言

上一篇: “低起点”到“高思维”——2019年物理教研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简报
快 捷 访 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