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各大校区的语文老师冒着寒风,坐上黎明的校车,齐齐奔赴渝北校区,观摩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赛课。文苗、黄乔、陈思语三位青年教师参加此次赛课。课后,曾伦剑、沈莉、尹胜、袁文博等老师依次对三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了精彩的点评,并围绕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深度教学”“大容量、快节奏、高思维”理念进行了深入研讨。最后,副校长张泽勇以三篇课文为例,现场示范了如何通过深度设计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将研讨推向新的高度。高初中100余位语文教师参与听课和研讨,活动由高中语文教研组长秦久传老师主持。
文苗老师执教《一棵小桃树》
第一堂课由渝北校区初2022级文苗老师执教《一棵小桃树》。文老师以“梦”字立骨,用“种梦——蓄梦——逐梦”拎起课堂骨架;从“爱怜”入手,分析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从“梦想之树”到“精神之路”,完成了整个课堂的构建。
黄乔老师执教《蛇》
第二堂课由沙坪坝校区高2022级黄乔老师执教现代诗歌《蛇》。黄老师以读贯穿课堂,“一品意象——二会其意——三悟其情——四思其理”,层次井然,循序渐进。在黄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由意象出发,逐渐领会了诗歌中那热烈而节制、执着而卑微、隐秘而朦胧的情感。
陈思语老师执教《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第三堂课由渝北校区高二年级陈思语老师执教《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陈老师以“字词检测——追因宴会——初探宴会——再探宴会”的思路架构课堂,四个步骤依次从文字、文章、文学三个层面展开,引领学生赏阳春烟景、品宴会雅趣、叩生命真谛。
课后,八中专家点评三堂课,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对“深度设计”“大容量、快节奏、高思维”理念及课堂实践的研讨,为在座的老师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的盛宴。
曾伦剑老师做微讲座兼评课
曾伦剑老师首先对三大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阐释。其中,曾老师着重谈论了自己对“快节奏”“高思维”两个词的理解。“快节奏”是指在遵循学科规律、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的高效推进。“高思维”则指将学生引向分析、评价和创造这样的高阶思维。接着,曾老师对如何践行三大核心概念进行了论述。曾老师首先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操作方法:第一,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第二,教学设计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口、一条好的思维线索,以此撬动学生的思维;第三,教学设计过程要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循序渐进的“坡度”。曾老师还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思考:课堂教学要穿插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对有价值的问题进入深层探讨,引导学生提出真疑问,进行真思考;同时,在真实的师生互动中,教师要敢接招,接真招,及时反馈,使学生始终置身于“山阴道上”,目不暇接。曾老师的发言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生动的教学案例,更有实用的操作方法,有发聩之用。
沈莉老师评课
接下来,沈莉老师对文苗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她认为文老师的课堂构思精巧,重难点处理巧妙,这些方法促进了课堂的生动性、生成性。文老师温婉安静的性格和这篇内敛的文章极为契合,整堂课如河流般柔柔缓缓,静水流深。同时,沈老师也对青年教师提出了希望。她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老老实实地教,在文字中进进出出,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青年教师更要老老实实用功,扎扎实实品析语言,真真切切让学生去读、去思,在每一堂课的磨炼中,找到自己的教学风格。
尹胜老师评课
紧接着,尹胜老师着重对“深度设计”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课堂的“深度设计”体现在课程理解之深、课文剖析之透、课堂把握引导之精到三大方面。他指出,深度设计,归根结底是强调教师的文学品格。其次,尹老师从“认知取舍”“言语系统”“共情体系”“问题把握”“文本解读与课堂设计”五个维度阐释了教学设计如何实现深度。最后,尹老师对“赛课”的价值取向及深度赛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要有收获,有生成;从年轻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关注过程的收获,明晰赛课流程与模式,树立精益求精的意识;从听课者的角度来说,既要收获一种模式,更要积极反思。尹老师的发言亦庄亦谐,尤其是对教师本身文学修养的强调,对青年教师有深刻的警醒作用。
袁文博老师评课
之后,袁文博老师从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角度阐释了如何践行三大核心理念。首先,新教材倡导单元教学、群文教学,与我校“大容量”的理念不谋而合。但“大容量”并不单纯意味着量的积累,而要做到“放得出去又收得回来”,要尤其关注对“凝聚点”的设计。其次,袁老师说,她更愿意将“快节奏”理解为“有节奏”,因为“快节奏”并非指密集的问题和频频的牵动,而是指课堂因老师的精心设计而灵动、有节奏,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更有质量与深度地解决问题。最后,袁老师认为“高思维”强调老师要站位高,目光远。她以《乡土中国》的教学为例,指出要将思维培养落实到精心设计的具体问题中,以此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辩证思维。
张泽勇校长总结发言
最后,副校长张泽勇从三大核心理念的逻辑出发,对三位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深度的思考。张校长说,“大容量”“快节奏”都是促使教学达到“高思维”的途径,“高思维”是两者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务必要思考每个问题会将学生引向何处。他指出,今天的三堂课,体现了教师自身对文本的深度把握,但是在深度教学上稍显不足,因为“高思维”最终指向的是学生而非教师。接下来,张校长现场演绎了对三个文本的深度解读。对《一颗小桃树》的阐释,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深刻哲理;对《蛇》的阐释,可尝试以“寂寞——我——你”的层次解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跳跃性,意象本身的开放性,把握诗味,把握读诗的方法;对《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解读,可以将其与《兰亭集序》进行对比阅读,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最终引领至对生命观的探讨。张校长最后总结,“高思维”的践行,终将化为一个个操作的步骤,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度设计,让教学多一点学术味。
三堂生动的语文课,五场精彩的微型讲座,有深度,有高度,也有温度。前浪引领,后浪翻涌,青年教师必将在这集体中深度思索,践行“大、快、高”的理念,并实现自我成长的快节奏、修养的大容量、钻研的高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