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上午,高一、高二物理备课组在渝北校区第二阶梯教室、渝北校区云校录播室6041开展了丰富的教研活动,联合教研活动由高2023级物理备课组长方全波老师主持,本次活动围绕“物理规律课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这一主题开展。
在精品课展示环节,高二年级王玲珑老师和高一年级杨冰老师授课。
王玲珑老师的授课内容是《互感与自感》。在互感内容讲解时,王老师首先通过一个“隔空传音”的魔术实验引入课题,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索欲望。在魔术揭秘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由学生总结出魔术其实就是已学习过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后,再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最后由同学们总结出互感现象的实质及互相的利用与防止措施。在自感内容讲解时,王老师首先利用全员参与的“千人震”实验,让同学们探索实验背后的原理,并总结出自感现象的产生机理。最后王老师给出两个练习题,让学生利用自感原理进行分析,并用实验进行验证。整堂课实验与理论结合,逻辑清晰,节奏快而不急,课堂精彩纷呈,听者意犹未尽。
杨冰老师的授课内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杨老师用近期河南暴雨救援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吊装图片,引出合力、分力、共点力等基本概念,引导同学们思考并总结出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进一步提出本节课的主旨:探究分力与合力的定量关系。首先,杨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方案,根据讨论结果,引导同学们设计出最优方案,并讲解了探究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由同学们分组实验,完成探究,并引导同学们总结出力的合成与分解应遵循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最后,杨老师提出“汽车如何更容易脱困”这一现实问题,让大家思考,并结束了课堂。整堂课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用一个实际问题结束,让学生带着思考离开课堂。
在说课、评课充分探讨环节,王老师和杨老师分别分享了课堂设计思路和预期目标,两位老师在课堂设计时都充分注重了实验环节,并在实际课堂中进行了充分展示,达到了预期目标。
邹德福老师从物理课堂实验作用的角度,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邹老师提到实验既是物理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两位老师的课堂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邹老师同时提出,课堂上实验与理论应该有效结合,同时注意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区别。
方全波老师从“双新”背景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教材的角度,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方老师提到,新高考中的很多题目都来源于教材和现实情境。王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杨老师的课堂流程紧扣教材要求,两位老师对教材的使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方老师同时提出,我们在备课时应深入分析教材,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区别:例如,新教材在《互感与自感》一节,对自感系数进行了定量说明;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节,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重新定义了矢量。这些区别体现了“双新”背景下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要求的变化,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其他老师也分别在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的先后关系、课堂的引入方式、提问问题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体教师积极讨论、相互学习,开阔了教师们的教学视野。
活动的最后,方全波老师做了“关于如何有效进行高中物理规律课”的微讲座。讲座中方老师根据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提出高中物理规律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应为“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探究---建立规律---迁移应用”。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规律,方老师进一步提出要有效进行高中物理规律课应做到以下几点:1.用心做好课堂引入;2.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3.适当引入物理学史;4.理性面对课堂生成;5.寻找、补充数学断点;6.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方老师的讲座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提到的措施可操作性强,教师们深受启发。
本次备课活动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务实高效,过程中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