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善勾连,任务驱动探真相——名师论坛暨精品课展示(语文组专场)活动
2022年03月31日 发布人: 教科室撰稿人: 赵青摄影: 重庆八中

2022年3月29日,我校“2021-2022学年(下)学期名师论坛暨精品课展示(语文组专场)活动”在渝北校区科技楼精品录课室开展,王刚(小)老师献课并做讲座,教研组长秦久传主持活动;渝北校区初、高中语文老师齐聚一堂,其他校区和云校众多语文老师线上积极参与观摩、研讨,副校长张泽勇莅临现场指导。

王刚(小)老师以“守脑如玉识倾向”为题,开启了“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的任务群教学。

课堂伊始,王老师幽默地和学生们沟通,厘清“事实”与“观点”两个概念,学生们爽朗的笑声激活了课堂。

紧接着,王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新闻材料,从中找寻“事实”,辨识“观点”。课堂抽丝剥茧,层层推进,自然引出新闻报道中隐藏的“倾向性”。从语言文字入手,捕捉关键词,推敲关键词,通过分析不同国别媒体针对同一事实的差异性报道,学生们发现报道者立场不同则倾向性不同。进而总结出影响新闻报道倾向性的两个要素:一是报道立场,即为谁说话;二是写作角度,即写给谁看。

课堂进一步深入,王老师以《人民日报》为例,针对“呈现新闻倾向性的因素”这一话题继续带领学生深入探讨。学生们逐渐发现报纸上字体颜色、字号、排版、篇幅、报道规模等因素也会显现出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随后王老师追问新闻倾向性侧重点不同的原因。孩子们再次深入研读材料,开动脑筋,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最后王老师引用梁启超、孙中山先生的观点——报纸是国家的“喉舌”。国家利益、受众的阅读期待、从业人员的特定立场都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新闻是被建构的产物。

以“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为大概念,课堂沿着“区分事实与观点”“读新闻”“识倾向”“探原因”四个环节,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报纸这一媒介有了新的认识,对新闻语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整堂课,体现了“大容量、快节奏、高思维”的教学理念。

课后,王老师就本课程的设计缘由和理念进行了说课。王老师谈到,新闻教学常常限于标题、导语、内容的框架,而针对本单元任务的特殊性,确定了勾连原材料的同时以旧带新的设计理念。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而言,提升信息鉴别能力尤为重要。让孩子们明白观点不等于事实,懂得真实性是特定立场过滤后的真实,知晓事实背后还有态度倾向,这就是本次课程设计的初心。

接着,围绕课堂进行了激烈而深入的探讨。

薛晓磊老师认为王老师的课堂具有真实情境下的高效任务驱动的特点。问题设置的阶梯性与点拨的恰切性相互配合,通过小任务的推动以达成大任务。问题之间逻辑关联性强,各问题间呈现出逐层推进的特点。同时,薛老师由本课延伸出去,引出新教材下的新挑战——单元任务群教学的话题。

随后,王刚(大)老师发言,他首先肯定课堂思路的清晰,教学目标的切实。同时也谈到自己对“媒介”这一概念的理解。他认为,万物皆为媒介,大到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介和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介,小到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标识,都承载和呈现着某种信息。在信息时代里,信息铺天盖地,为此,培养学生守脑如玉的独立人格和明澈智慧就显得殊为重要。

秦久传老师认为,新教材新的单元形式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生活中,误把观点当事实,缺乏独立判断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教给学生“守脑如玉”的意识和方法极有必要;王老师的课以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为背景,选取报纸这一传统媒介中的不同报道材料作为任务实施的重要载体,由表及里,同中辨异,体现了设计的匠心;但如果在“多媒介”这个概念上再作考量,材料来源多样化,则更为应景,也可能更具时代性。其次,人们常常说“有图有真相”,但事实有时并非如此,我们需要对各种信息时时保持警惕,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紧接着,秦老师引述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理念,引导大家思考“写作的零度”与“新闻倾向性”的辩证关系,为研讨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

最后,副校长张泽勇围绕“本课的性质”“本课的品质”“品质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点评。

首先,就课程的性质看,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模型和样态。新教材的编排方式不再是简单的单篇文本形态,而是增加了整本书阅读单元和综合实践单元,这对教师的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选择“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勇气尤为可嘉。

其次,张校长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析了从学习资源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目标的教学路径。他认为,误把“学习资源”当成“教学内容”,是最大的观念误区:文本只是资源和载体,其背后的知识,以及在思维策略的统摄与调遣下灵活运用策略性、条件性知识的能力,才是“教学内容”的真义所在,因此我们是在用“资源”教和学,而不是教学“资源”本身。从这个维度看,本堂课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采用比较思维,让学生在平常处发现不平常,并进行分析,这最终回归到了“语言的积累和建构”这一核心素养维度上;只是稍显遗憾的是,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字品评时略显匆忙和粗浅。

最后,张校长强调,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已进入大单元任务群教学时代,所谓“任务”,就是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设计有学生能参与的活动;大任务下有子任务,大活动应合理拆分为小活动,“问题—活动—对话”围绕“文本”合理流动。教师是这一流程的设计者、助推者、引领者,而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越俎代庖式的“传授者”。

研讨结束后,王刚(小)老师以“整本书阅读测评”为主题做了微讲座。王老师就现阶段整本书阅读测评的类型进行梳理,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为例提出整本书阅读测评的几点原则:内容专题化、任务情境化、设计结构化。最后,王老师对整本书阅读的考向新动态进行分析,明确了测评路径。

本次活动,老师们提出了很多思考,有很多探讨和碰撞,每个人都收获颇多。最后张校长叮嘱老师们,在教学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教研,将自己的思考深化、成果化。日知其所无,思之永新,永无止境!

01授课现场_调整大小.jpg

授课现场

02听课现场_调整大小.jpg

听课现场1

03听课现场_调整大小.jpg

听课现场2

04说课_调整大小.jpg

说课

05评课(薛晓磊)_调整大小.jpg

评课(薛晓磊)

06评课(王刚(大))_调整大小.jpg

评课(王刚(大))

07评课(秦久传)_调整大小.jpg

评课(秦久传)

08评课(张泽勇)_调整大小.jpg

评课(张泽勇)

09讲座现场_调整大小.jpg

讲座现场

10科学城校区线上研讨_调整大小.jpg

科学城校区线上研讨

11宏帆校区线上研讨_调整大小.jpg

宏帆校区线上研讨

12沙坪坝校区线上研讨_调整大小.jpg

沙坪坝校区线上研讨

13云校线上研讨_调整大小.jpg

云校线上研讨1

14云校线上研讨_调整大小.jpg

云校线上研讨2

15云校线上研讨_调整大小.jpg

云校线上研讨3

16云校线上研讨_调整大小.jpg

云校线上研讨4

上一篇: 校内化粪池安全排查
快 捷 访 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