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0日上午,重庆八中渝北校区初一、初二语文组于四教学楼6043举行了联合备课活动,并有幸邀请到重庆八中副校长张泽勇老师莅临指导。
第一节课,初一语文组闫井顺老师带来的主题是:《老杜赤心知多少——杜甫群诗阅读探究》。他以“谈到杜甫,大家想到哪些词”这样简洁的提问,让学生各抒己见,也让学生迫切地想深入了解杜甫其人。随后在班级洪亮的诗歌背诵声中,闫老师让大家畅所欲言,思考应该怎样将五首诗歌分成两类或三类。孩子们积极思考,并在闫老师的细致指导下,按照时间、诗歌体例、作诗地点等方面对诗歌进行了分类。接着,围绕杜甫诗为何被称为“诗史”、杜甫又为何被尊为“诗圣”两个主问题,他鼓励学生深入诗歌体会研读,学生静心思考后,从五首诗的内容、作者情感、诗歌艺术手法和语言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发言。闫老师的授课重点突出,问题明确,让学生通过细读研思、自主探究参与到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
第二节课,初二语文组沈莉老师以亲切灵动的语言讲授了《植树的牧羊人》。沈老师让学生从题目切入解疑,了解文章内容,简洁了当的概括牧羊人所做之事后,再围绕“牧羊人为什么要种树”、“是什么造成了环境如此荒芜”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时间和作者生平经历,巧妙链接到战争对生命的迫害。分析过程中,沈老师灵活地运用教学智慧处理学生的问题,并注重调动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整堂课积极活跃,学生也更深入地感悟到生命的高贵和平凡,生命的耕耘与真实。
随后,两个年级的备课组长赵芬老师、高根莉老师对两位老师的授课表达了高度认可并发表了精彩的点评。她们一致认为教师要把话语权留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这迫切需要语文老师提升自我研读教材的能力、能够恰当精妙地捕捉、鉴赏和表达。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根植于学生,根植于学生的课堂,才是有创新性和生命力的课堂。
接着,张泽勇老师向大家细致解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让老师们深刻意识到教育需求的转变: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创设学习情境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表达欲?这需要每位老师基于学习发生,立足提升学科素养,重构学习与教学的关系,创新教学模式。
随后,张校长对两位老师的授课环节进行了细致点评,并就教学环节和问题设计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他提到: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就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明确的主题和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活动、表达和探索。张校长还生动举例:假如我们要求学生两分钟内必须大汗淋漓,那么无论他选择蹦跳或原地打滚的方式都是自由和生动的,只有这样,学生的收获才是水到渠成,而非灌输。因为方式是探究,是过程;活动是思考,是解决问题;主题才是话题,所以问题一定是引导学生深入的环节,在场老师深受启发。